见闻作者行走乌克兰之一:中资“欧洲粮仓”开荒记

编者按:2017年9月初,应乌克兰政府邀请,华尔街见闻作者前往乌克兰进行经济、政治和投资方面的考察。这个拥有近4000万人口的国家,在经历了2013-2014年乌克兰危机后,付出了包括战争在内的巨大代价,正在逐渐寻求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模式。见闻作者将在连续报道中呈现这种探索,并分析中资在乌克兰的发展前景。

 

“中乌农业投资公司”的办公地址位于乌克兰东部哈尔科夫州北部,距离俄罗斯边境40公里。笔者乘坐的车辆经过一大片已经收获了的向日葵地,见到了公司女负责人侯桂莉,站在一座平房面前,脸上挂着笑容。

侯桂莉在大学里学习机械,到乌克兰十几年。目前经营农业,对她来说几乎是新的探索。在2013年,她的丈夫李学刚在哈尔科夫经营一家彩印厂,是中国民营资本绿地投资乌克兰建起的两家工厂之一,同时还租赁了300多公顷土地进行生产种植。2011年,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张德江访问乌克兰,中国农业发展集团的代表随行,萌生了投资乌克兰农业的念头。他们与负责接待的李学刚接触,随后派人考察。最终,在2014年确认了在乌克兰投资农业生产的项目——这就是“中乌农业投资公司”的源头。李学刚在投资中入了股,侯桂莉也成了专业的种植园主。

从300万公顷大手笔到2600公顷的“试验”

“中乌农业投资公司”在哈尔科夫州通过租赁,获得了2600公顷土地,雇佣了45个当地员工。这个规模与乌克兰个体农场平均5000-10000公顷的规模来说,“只是个小儿科”,侯桂莉说。她强调中农发的这个项目只带有试验性质。在第一年各种投资大约有500万美元,主要种植冬小麦、向日葵、玉米、大豆和大麦,还饲养了大约200头牛,农产品主要销售到乌克兰国内市场。农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和高风险的领域。经过第一年投资和第二年的试运营,2016年公司已经开始赢利。在2017年可能情况要差一些,“因为今年雨水比往年要少,”大豆和玉米可能会有所减产。

“目前农场还是赢利的。”在基辅,李学刚试图向笔者证实这一点。如果就宏观数据上来看,很难不认同李学刚的说法。乌克兰的农业硬件可谓得天独厚。它拥有欧洲第二大可耕地面积(第一大是俄罗斯),坐拥世界上四分之一的肥沃黑土,最厚处可以达到1.6米。全国气候条件和降水条件良好,没有严重的自然灾害,产量稳定。农业是乌克兰的支柱产业之一,即使2013年到2014年的严重政治经济危机带来GDP的负增长,农业仍旧维持稳定而且快速的增长态势,2016年出口农产品占全国出口产品的25%左右,比2013年翻了一番。中国目前消费的90%以上的葵瓜子油来自乌克兰。“乌克兰正在寻求向中国出口牛肉、奶制品和苹果等农产品。”乌克兰中国商会的农业委员会主任陈益强对笔者说。

中国投资者对于乌克兰农业的投资价值早有认识。在2013年危机发生之前,已经不断传来个体农户前往乌克兰种植蔬菜的消息。中国大型的农业企业也在谋求乌克兰的发展。例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曾经大手笔,试图在乌克兰租赁超过300万公顷农业用地,这个数字占乌克兰农业土地将近10%。从基辅向南,也有当地华人称,当年中国领导人曾经与乌克兰前领导人达成合作意向,开发周围土地“用于种植蔬菜”。但随着政治风云的变化,最后这些大型项目都没有落地。从这个角度来看,也更能够容易理解中农发投资的这个农场,为什么带有“试验性质”。

乌克兰的农业特点是吸引外国投资前来的主要原因。这个国家在未来几年内很有可能成为美国和巴西之后的第三大谷物出口国。如果考虑到这个国家尚有农业用地的六分之一处于抛荒阶段,未来乌克兰成为美国之后的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也并非不可能。此外,乌克兰的人力成本并不昂贵。虽然经历了危机之后数次上调最低工资,这个数字目前也没有超过4000格里夫纳(低于人民币1250元)。在李学刚和侯桂莉的农场里,一切工作都按照计件方式进行,乌克兰农场工人可以从早上五六点工作到晚上十一点,忙季时一个月拿到的工资可以达到上万格里夫纳(超过2500元人民币),在这个基础上,农场还是可以实现赢利。

土地私有化却不能交易

但是,在农场是否会继续扩大规模问题上,投资者们还在犹豫。这主要是因为乌克兰政府目前出台的土地政策和税费所致。乌克兰目前推行的政策,是介于公有制和私有制之间的一种混合状态。1991年获得独立后,乌克兰将集体农场土地产权下放给各个农场,并在此基础上将土地平均分给了农民。大约每个农民约获得300-500公顷土地。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和小农场主彻底破产,法律上又明确规定不得出售土地。这造成了乌克兰农产品大多由小农场提供,效率较低,大规模集约效应无法体现。与此同时,乌克兰国内大型农业企业和外国投资者想要开展规模经营,就只得依靠租赁小农户的土地进行。中午农业投资公司的农场,就依靠租赁将近600个农户的土地展开。每户土地租赁的价格和时间不同,有些土地已经租赁,通过原来承租者进行权利转让获得,地租价格也各有不同。官方规定的最低租赁价格是按照每年发布的土地估值的3%支付,实际支付往往达到5%到7%,造成异常复杂的土地租赁流程。

在乌克兰表达出加入欧盟意愿后,乌国内采取各种手段与欧盟法律对接,土地私有化(即允许土地买卖)提上日程。实际上相关进程在2013年前已经开始,但是却遇到强大阻力,至今未能成文。几位接受笔者访谈的政府官员和华商均表示,目前还看不见土地私有化法律通过的可能。

因为无法实现土地私有化,许多变相的土地租赁情况出现。例如出现农业用地长期租赁,甚至租期长达200年的情况出现。乌克兰大型农业企业租赁面积可以高达几十万公顷。这笔产权不清的帐如何算,目前也还没有定论。

增值税和人力成本成为问题

其次,是乌克兰政府对于农业的补贴正在减少。理论上乌政府没有任何对农业执行实际补贴的政策。但在税收上,乌政府从农业部门收上来的增值税(22%),一般都通过特别账户返还农户。在2013年危机后,乌政府在增值税上逐渐降低返还比例,甚至一度要取消特别账户。预计到2018年,增值税返还将会全部取消,农户的利润将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但是,中国商会农业委员会的陈益强表示,农业还是可以维持最低利润率8%以上。

最后,乌克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旧比较落后,反映在仓储和运输等环节上。这也是目前外国投资特别关注之处。中粮集团在2016年获得了乌克兰黑海城市尼古拉耶夫市的粮食储运码头建设权,预计将投资7500亿美元。这是目前可以见到的中资在乌克兰投资最大项目。另外一个投资较大的农场是中国黄泛区农业与乌方合作建立的中乌泛达农场,2013年签署的协议,“累计投资1000万美元,在当地承包6800公顷土地,种植小麦、黑麦、牧草等作物,饲养1800头奶牛,雇佣了211名当地员工。2016年牛奶产量达到3000吨,比上年同期增加近1000吨。目前,乌克兰公司已经实现盈利。”黄泛区农场在其官网中写道。

更多的中国商人目前希望从事乌中农业贸易。笔者入住的乌克兰大饭店,位于基辅市中心独立广场的制高点上。这块风水宝地每天都有许多中国农产品商人入住。笔者在这里遇到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中国商人,在几乎没有任何信息,仅仅凭趋势感觉到中乌农产品贸易有可为的情况下,自己只身前来乌克兰,十多天行程中已经把乌方在农业方面的经济政策、农产品信息和检验检疫、海关清关问题了解得清清楚楚,正准备回国对接相关的企业。本文来自华尔街见闻,作者为吴梦启。

Next Post

2018年乌克兰将投入440亿格里夫纳修路

周三 9 月 20 , 2017
    乌克兰国家新闻社9月18日报道, […]